2025年4月9日下午,澳门科技大学国际学院联合教育发展中心邀请著名科幻作家陈楸帆先生作为主讲嘉宾,为澳科大师生带来“DEEPSEEK之后,创意写作走向何方?”的主题讲座。本次讲座由国际学院郑应峰助理教授主持,国际学院院长张洪明讲座教授赠送纪念品并合影留念,国际学院创意写作博士专业师生以及文学爱好者到场聆听。
澳科大教育发展中心总监、国际学院院长张洪明讲座教授(右)向陈楸帆先生(左)赠送纪念品
陈楸帆先生以玛丽·雪莱的《佛兰肯斯坦》引入话题,指出怪物情节是科幻作品的母题,科幻作品让我们思考人类该如何处理和不同生命形态的他者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人类为何如此热衷于制造怪物?”这一问题。他认为在当今时代,AI在某种程度上就扮演了“怪物”和“他者”的角色。接着,他分享了AI在现实世界和科幻中的发展时间线,以及人类对于AI这个“他者”爱与怕的二元态度。他以自己2017年以来与AI合作共同创作的经验为例,向师生们展示他如何使用各种AI工具进行文学创作和图片生成。面对AI带来的巨大冲击,他指出要把AI当作方法,在技术面前,人类能改变的是自己对待技术的态度。他以深入浅出的方式向在场师生阐释了他对于文学的理解、对深度写作的思考。AI时代文学的变革其实是来自人的变革,面对AI这一“怪物”,他指出要明白“生生之谓易”的道理,要有与AI共生的态度。
陈楸帆先生在演讲
在与师生的互动环节中,他鼓励大家多与AI进行思维上的角力,多做对抗性的思维训练,未来与AI的共创还有巨大的空间值得探索。张洪明院长指出AI文学的中心语应是「文学」,最终是对文学本质的把握。AI是技术手段,我们应该思考如何更好地驾驭这个工具,而不是用它来代替文学创作。
陈楸帆先生不仅是科幻作家,也是翻译及未来学家,兼任中国作家协会科幻文学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普作协副理事长,耶鲁大学访问学者,博古学者等。主要作品包括《荒潮》、《AI未来进行式》(与李开复博士合着)、《人生演算法》、《零碳中国》、《山歌海谣》等十余部作品,已被翻译为二十多种语言,先后多次获得茅盾新人奖、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中国科幻银河奖、《亚洲周刊》年度十佳小说、德国年度商业图书等国内外诸多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