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學院“傳譯在澳門”工作坊連接歷史與未來,賦能譯者新時代

2025/10/15

活動現場合影

2025年10月11日,國際學院特邀澳門會議傳譯協會專業譯員走進校園,成功舉辦“傳譯在澳門”專題工作坊,從歷史沿革、實務挑戰與科技創新等多維度,探討傳譯專業的發展與未來。活動由國際學院陳曦副教授主持,澳門會議傳譯協會會長謝菀菁女士、理事施佩玲女士及會員彭錦濤先生擔任主講,學院鄧卉菲老師及七十餘名學生參與。

澳門會議傳譯協會成員與國際學院教師合影

謝菀菁會長首先系統梳理了澳門傳譯發展歷程。她指出,澳門作為中葡文化交匯之地,傳譯行業早在明清時期已經出現,在澳門翻譯史中有著重要作用。如今,中英傳譯需求持續增長,在國際會議及經貿活動中扮演關鍵角色。面對人工智能的快速發展,她強調傳譯員應積極融合科技,善用AI輔助工具以提升效率。

謝菀菁會長分享澳門傳譯發展歷史

施佩玲理事則結合其三十餘年中葡翻譯及會議傳譯的豐富經驗,為同學們介紹了澳門公共領域的翻譯需求及入職要求,梳理中葡翻譯在澳門的演進脈絡。自澳門回歸以來,法律條文與政府文件的中葡雙語翻譯成為重點工作,相關譯員廣泛分佈於法院、政府部門及公共機構,數量穩定成長,體現中葡翻譯在法治與社會溝通中的關鍵地位。

施佩玲理事談澳門公共領域的翻譯需求及入職要求

彭錦濤會員以生動的實務案例與學生展開對話,共同探討了文化負載詞、同義詞及專有名詞的翻譯難點。他同時現場演示多款AI術語管理工具的應用,展示譯者如何借助科技進行詞彙整理與會前準備,從而提升工作的效率與準確度。

彭錦濤先生分享中英會議傳譯實務案例

活動中,謝菀菁會長還特別設計了同聲傳譯實戰訓練環節。透過“人工智能會取代人類工作嗎?”、“大學生能為氣候變化做些什麼?”等題目,以即興演講與關鍵詞介入的遊戲,讓學生們親身體驗傳譯過程中“一心多用”的認知挑戰。最後的問答環節,學生們就傳譯訓練方法、諧音詞處理策略等問題積極提問,三位講者均予以細緻回應,現場互動熱烈。

此次工作坊不僅幫助學生們深入了解澳門傳譯行業與實務,更搭建了業界與學界的對話平台,為澳門培育新時代複合型傳譯人才注入新動能。在張洪明院長的支持下,國際學院一直致力於組織各類專業活動,培養能夠應對AI時代挑戰的高素質語言、文化與教育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