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學院張洪明院長出席「人工智能協同國際中文教育創新發展論壇」並做首場主旨報告

2025/10/28

2025年10月25-26日,澳科大國際學院院長、教育發展中心總監張洪明講座教授應邀出席「人工智能協同國際中文教育創新發展論壇」,並做首場主旨報告。研討會在上海同濟大學舉行,論壇宗旨是以科技賦能人文交流,以語言聯通世界。論壇圍繞「國際中文教育的智變躍遷:新場景、新資源、新路徑」主題,分享前沿研究成果與實踐案例,是一場高水平的學術盛宴。教育部中外語言交流合作中心副主任劉劍青、同濟大學常務副校長呂培明、上海市教育委員會國際交流處處長周勤健等嘉賓出席了論壇。

論壇開幕式合影(首排右三為張洪明院長)

張洪明院長在論壇上發表的主旨報告題目是「大模型時代的語言研究:何去何從」。他在報告中指出,當下對AI的認知混淆科學、技術、工程的不同,實質上反映的是經驗主義與理性主義的哲學基礎衝突與方法論的差異。張院長從技術角度分析了目前主要一些大語言模型的機制、能力及缺陷,澄清並分辨量與質、創造與創新、發明與發現、規則演繹與概率模仿、創造規則與遵循規則的異同。張院長通過實例證明,目前的大模型缺乏因果推理能力,例如無法理解「下雨導致地面潮濕」的因果關係,只能捕捉「下雨」與「潮濕」的共現頻率。很多基本問題(如長距依存、語義推理、常識理解)顯示純資料驅動方法的極限。要分析和解釋「黑箱」模型行為(例如:探針、中間表徵分析等),必須依賴語言學分析。語言學知識對理解模型為何有效,如今變得至關重要。AI專家提供強大的工程模型,語言學家則提供深層理論工具來理解和改進這些模型。AI的可解釋性困境,如模型的「非故意虛構」(即「幻覺」問題)需要語言學理論幫助分析解釋(例如模型為何會虛構「愛因斯坦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等)。統計模型的成功需要依賴隱性的語言學知識,訓練數據中的人工標注本質上是語言學家的成果(如詞性標記、句法樹等)。模型僅能捕捉符號共現規律,無法理解「蘋果」與「水果」的上下位關係,但如何解決意義理解的缺失正是語言學家的核心研究對象之一。

張洪明院長在論壇上發表主旨演講

張院長最後強調,成也蕭何敗也蕭何,人工智能目前短暫的成功在於擺脫語言學研究(概率),而人工智能研究最終走入絕境也在於無視語言學研究(規律)。AI的真正成功一定會讓語言學的見解重新獲得足夠的重視,因為語言學研究的突破是AI瓶頸突破不可或缺的必要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