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學院2025/26學年第二場「學術分享會」順利舉行

2025/11/17

2025年11月10日下午,國際學院2025/26學年第二場學術分享會於B304教室順利舉辦。本次活動由2025級教育學及教育專業博士生共同籌辦,邀請張靜助理教授、齊娟娟助理教授、陳瑤瑤助理教授、蔡燕玲助理教授、袁愷豪助理教授、王儀助理教授,以及四十位博士生共同參與。

四位教育(學)博士一年級學生與兩位教師分別發表精彩演講

教育學博士一年級博士生趙擴發表《基於中國繪畫創作方式的自閉症孩子們自然教育模式構建與實踐》,提出建構「人與自我—人與自然—人與人」三重和諧關係的生態教育體系,將傳統智慧融入現代教育實踐,在情緒調節與社會融合方面展現顯著成效。

教育學博士一年級博士生趙擴演講

教育博士一年級博士生青梅拉扎以《「從結構式僵局」到「元認知警覺」:AI輔助跨文化教學的實踐與反思》為題,運用三種模型組合達成79.2%準確率與93.0% AUC值,提出「元認知警覺」概念,探討教師角色轉型與跨文化教學的優化方向。

教育博士一年級博士生青梅拉扎做演講

教育學博士一年級博士生萬千一分享《初識元分析:讓分散的研究「對話」起來》,透過註冊元分析方法整合127項國際研究,揭示全球AI素養教育的影響機制,並比較中國、東亞國家與OECD國家的不同發展模式。

教育學博士一年級博士生萬千一做演講

教育博士一年級博士生李亮子發表《Research on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Desig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Business Curriculum in the Context of Belt and Road》,聚焦「一帶一路」背景下的人才需求,設計以企業實戰問題為出發點、數位化營銷能力為核心的課程模塊,並計劃透過教學實驗驗證課程成效。

教育博士一年級博士生李亮子做演講

王儀助理教授 以 “Future-proofing students in HK and Macau: The role of social-emotional skills” 為題,指出情商為未來職場的關鍵競爭力,並基於港澳地區中學生數據,確認學校歸屬感、家庭情感支持與啟發式教學為重要培養因素。

王儀助理教授做演講

袁愷豪助理教授發表 “How student teachers cope with supervisor and mentor’s negative experiences of feedback during teaching practicum: A feedback literacy perspective”,引入「反饋素養」框架,探討實習教師應對負面反饋的策略,並提出提升師生雙向回饋品質的具體建議。

袁愷豪助理教授做演講

分享結束後,張靜助理教授高度讚譽所有報告者“demonstrated intellectual curiosity and construct dialogic community”,鼓勵師生持續深化學術合作,共同推動學術創新。最後,張靜助理教授總結道 “Dialogue starts”。

本次學術分享會聚焦教育領域的前沿議題,涵蓋特殊教育、AI教學、課程設計、素養培育等多個方向,不僅體現學院實踐「培養具備國際視野、創新精神與社會責任感的高素質人才」的辦學目標,也為師生搭建了一個跨學科、高質量的學術交流平台。分享內容融合傳統智慧與現代科技,對接區域發展與全球視野,契合學術研究與社會需求,充分展現澳科大學子立足學術、關懷現實的學術追求,以及教師團隊春風化雨、科研育人的使命擔當。活動不僅促進了學術思想的激盪與傳承,更為學生鞏固學術基礎、開拓國際視野、提升實踐能力提供了重要支持,持續為學院學術生態建設與學校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