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21日下午,國際學院2025/26學年第三場學術分享會於N318順利舉辦。本次活動由2025級國際漢語教育博士班籌辦,邀請了魏慧萍副教授、尤舒翔助理教授、郭紫薇助理教授、王思程博士,以及二十五位博士生共同參與。
國際漢語教育博士課程一年級博士生張哲睿發表了《<參考框架>下中國書法數字化教學在克羅地亞的運用與傳播研究》,以數智賦能拓展書法國際教育新路徑,構建跨文化視野下的數位書法教學模式,融合“動態甲骨文”“第二鏡頭示範”等策略,提升學生參與度與文化理解,為中國書法的國際傳播提供創新實踐。

國際漢語教育博士課程一年級博士生張哲睿做演講
國際漢語教育博士課程一年級博士生蔡麗珠發表了《韓國中文教育的演變歷程與動因研究》,運用歷史研究法和比較分析法,梳理了韓國中文教育發展的七個時期:萌芽期、初步發展期、歷史發展高峰與轉折期、崩潰期、恢復期、迅猛發展期和當代深化轉型期,幷深入探討了推動各個時期演變的動因:中韓政治關係是韓國中文教育最核心、最直接的外部驅動力;經濟需求是韓國中文教育最持續、最强大的內在驅動力;教育政策是連接政治、經濟大環境與具體教學實踐的橋梁和傳導機制,直接塑造韓國中文教育的形態;語言生態與文化認同:爲韓國中文教育提供社會接納度的深層土壤。

國際漢語教育博士課程一年級博士生蔡麗珠做演講
國際漢語教育博士課程一年級博士生陳璐發表了《Exploring Adaptive Models for Online Chinese Culture Teaching under the Performed-Culture Approach》,探討了人工智能自適應模型如何在表演文化法(PCA)的框架內增强在綫中國文化教學。

國際漢語教育博士課程一年級博士生陳璐做演講
國際漢語教育博士課程三年級博士生王湛博發表了《重新尋找國際中文教育生活体验——基於教育現象學的國際中文教師研究理念与方法》,重點介紹了教育現象學研究方法在國際中文教師研究中的具體實施步驟、研究嚴謹性的檢驗方法,探討了教育現象學的研究面向在人工智能的技術化時代背景下對本領域研究的啟示及重要意義。

國際漢語教育博士課程三年級博士生王湛博做演講
郭紫薇助理教授發表《Processing of computer-mediated feedback: An eye-tracking study》,研究邀請了28名雅思成績6.5分的華人大學生,在Zoom平臺上描述卓別林默片劇情。研究人員針對受試者輸出中的詞彙、形態與句法錯誤,提供即時的疑問式重述回饋,並創新性地結合眼動追蹤技術與刺激回憶訪談法,精准捕捉學習者的認知過程。研究發現,學習者的注意力分配呈現顯著差異。他們對詞彙回饋表現出最強的關注度,注視頻次更密、時間更長,並能清晰意識到語言修正意圖。

郭紫薇助理教授做演講
分享結束後,魏慧萍副教授對五個研究進行了點評,充分肯定了報告者們在學術選題、研究設計與方法運用上所展現的創新性與國際視野,對各研究的深化路徑與未來方向提出了建設性意見,同時鼓勵建設師生合作、教學相長的學術共同體。

魏慧萍副教授做點評
最後,尤舒翔助理教授為本次分享會作總結發言。他指出本次會議研討內容扎實、視角多元,充分肯定了同學們的學術潛力。在總結結束后,尤舒翔助理教授正式宣佈本屆國際中文教育學術分享會圓滿閉幕。

尤舒翔助理教授做點評
本次分享會旨在促進學術交流,拓展研究視野。澳門科技大學國際學院將繼續前進,不斷創新,為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學術交流平臺、推動國際中文教育事業邁向新高度而不斷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