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7日下午,正值澳門科技大學建校銀禧慶典之際,國際學院迎來了「濠江語言學與語言教育論壇」系列講座的第二場。講座由清華大學世界文學與文化研究院院長顏海平教授主講,主題爲「重塑人文學:資源、路徑、方法」。
本次講座由國際學院魏慧萍副教授主持,澳門科技大學教育發展中心總監、國際學院院長張洪明講座教授致辭並向顏海平教授贈送紀念品。
澳門科技大學教育發展中心總監、國際學院院長張洪明講座教授(右)向顏海平教授(左)贈送紀念品
顏海平教授是清華大學世界文學與文化研究院創院院長,清華大學外國語言文學系兼中文系文學與思想史、比較文學與跨文化研究教授、博導,清華學堂世文班首席教授,同時為國務院第七屆外國語言文學學科評議組成員、教育部教學指導委員會(英專)成員,中英高等教育人文聯盟建盟執行理事會主任兼秘書長、教育部清華大學中外人文交流研究中心主任。她是國際著名的比較文學與跨文化研究專家,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和康奈爾大學終身資深教授。1999年,CNN評選她爲「新世紀最具有跨國影響力的六位中國文化人物之一」。
講座中,顏海平教授首先回顧了她在復旦大學和康奈爾大學的求學經歷,並介紹了中英高等教育人文聯盟的發展歷程與使命。顏海平教授指出,在經濟全球化與人工智能快速發展的今天,探索理解世界的多元方式,開啓人文學新視域,為構建和諧共生的人類福祉貢獻智慧是人文學科和人文教育的具體問題、歷史母體和共性命題。
顏海平教授演講
接著,顏海平教授以《重塑人文學》第二輯爲例,分析了巴赫金以「對話性」爲核心的「時空體理念」與奧爾巴赫的「起點」論,轉化汲取其中的思想資源而更新“跨邊界”書寫方法,指向雙語多語人文學路徑開拓的亟需與前沿。她强調,跨邊界書寫體現了人類社會對差異意義的包容、駕役、發現與理解,展現了無處不在的文化對話的動能和潛能。這種跨民族、跨語言、跨文化的認知過程是人文創新的重要形式。
講座合照
講座最後,顏海平教授寄語澳科大師生,理解和認知文化差異是當代中國青年的獨特優勢。她鼓勵青年學者把握時代機遇,積極參與全球人文對話,推動文學文化與文明傳承的交匯融通。講座在热烈的提問交流中圓滿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