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幕式合影
2025年9月20日至21日,第七届「走向新描写主义」国际研讨会在澳门科技大学N座成功举办。本次会议由澳门科技大学国际学院、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联合主办,香港中文大学语言学及现代语言系、澳门科技大学教育发展中心、「一带一路」葡西语国家与地区中文师资培训基地、《澳门科技大学学报》世汉学会国际中文教育研究专栏、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儿童语言发展的行为学和脑机制研究及临床应用与数据库建设」、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编辑部、Asian Languages and Linguistics编辑部共同协办。来自中国内地、香港、澳门及海外的上百名语言学领域的专家、学者、教师、研究生齐聚澳门,共同参与了此次盛会。
会议开幕式由澳门科技大学国际学院院长、教育发展中心总监张洪明讲座教授主持,澳门科技大学副校长、研究生院院长庞川教授致欢迎辞。庞川副校长在欢迎辞中指出,澳门科技大学近年来在语言学及相关跨学科领域方面持续重点投入,并取得了突破性发展,搭建了包括中国社会科学院-澳门科技大学语言学联合实验室、「一带一路」葡西语国家与地区中文师资培训基地、澳门科技大学-北京大学葡西语国家与地区语言文化教育联合研究中心等多个高水平学术平台。这些平台不仅推动了一系列具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产出,有效提升澳门作为国际化城市在语言学研究中的独特优势与地位,更为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和粤港澳大湾区语言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重要学术支持。庞川副校长强调,本次研讨会汇聚全球学者探讨新描写主义前沿议题,不仅能深化语言学理论创新,更将强化澳门在国际语言学研究中的地位,助力澳门建设「以中华文化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
庞川副校长致欢迎辞
「走向新描写主义」论坛发起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云山工作室首席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胡建华教授在随后的开幕致辞中表示,新描写主义强调以科学假说驱动语言事实的描写与刻画,不应满足于「所见即所得」的浅层描写,应倡导通过系统、缜密的理论工具揭示隐性语言规律。胡建华教授援引法国历史学家吕西安·费弗尔(Lucien Febvre)的观点,强调问题导向的研究才是推动学术发展的根本动力,并呼吁学者们以开放的思想、跨学科的视角,推动语言学研究的微观化、精细化和科学化。
胡建华教授致开幕辞
本届「走向新描写主义」国际研讨会共设14场主旨报告,涵盖句法语义、语音音系、方言研究、儿童语言习得、国际中文教育等多个领域。北京大学赵杨教授的《微观研究是国际中文教育学科建设的基础》强调应围绕中文和中文教学在微观层面做大量扎实的研究,从而推动国际中文教育的理论创新。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胡建华教授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杨萌萌副研究员在《<诗经>『终风』的句法语义及其他》中详细分析了《毛传》注解用语「终日风」的句法结构和语义,以及诗句「终风且暴」的语义,深入探讨了「终」的语义结构、句法范畴及句法特性。北京师范大学周荐教授的《汉语词汇研究的术语创制与研究观衍进》讨论了术语创制与创新促成的汉语词汇研究现代化转型,强调汉语词汇研究需秉持「熔铸古今,汇通中西」的视野。香港中文大学潘俊楠教授的《以极简的自由合并框架观语言之复杂表象》在最简方案的理论框架内对相关语言现象进行分析,指出复杂的表象应归因于界面条件的筛选,而句法推导仍然维持其极简性。剑桥大学袁博平教授在《『真实目标语』还是『看似目标语』?——基于英语母语者的汉语二语零宾语的研究》中,分享了英语母语者二语汉语平行句零宾语实验的结果,提出二语中「看似目标语」的表现并不说明学习者掌握了「真正的目标语」,语言教师应深入研究分析二语语料,透过现象看本质。浙江大学吴义成教授的《语感、语料与语法》讨论了语感、语料与语法之间的关系,强调语言学工作者应确保语料的准确性,并提出具有解释力的语言学理论,在对语言事实全面把握的基础上揭示人类语言的本质。南开大学李兵教授在《SSP与瓦罕语的音节结构》中分享了瓦罕语中音节首尾辅音丛违反响度序列原则(Sonority Sequencing Principle;SSP)的情况,提出音节化在瓦罕语中是语音-音系的接口效应,而SSP的作用域应仅限于音节核音段。华东师范大学张吉生教授的《对汉语普通话连读变调的重新描写:验证汉语音步存在与否》对普通话上声变调进行了重新描写,提出普通话的连读变调域是韵律词,而非音步,语言事实不能证明汉语存在音系音步。香港中文大学潘海华教授在《形式语义驱动的汉语句法现象研究》中,从形式语义学的视角对话题句、无空位定语从句、驴子句等汉语语言现象进行了分析,探索其语义允准机制,提供了新的观察视角和研究思路。江苏师范大学金立鑫教授的《非施格、非宾格与通格的底层逻辑》从语言类型学视角出发,梳理了「非宾格」与「非施格」的概念及相关句法现象,提出从施格配置和语言演化角度审视在宾格框架下难以解释的现象。日本神户市外国语大学任鹰教授的《从「新描写主义」视角看汉语语法教学的「盲区」》,以「是、还、经常」等常用词为例,探讨了如何通过对其用法进行精细描写来提高汉语语法教学及汉语习得的效果。澳门大学徐杰教授的《独立论证在决定语言学理论解释成败中的关键作用》通过分析「反复问句」和「领有名词提升移位」两个案例,强调独立论证是检验语言学理论解释成效的一项重要指标。香港都会大学李宝伦教授在《Negative patterns of modals in Shantou Southern Min dialect: A morpho-semantic account for the modal distinctions》中对汕头闽南方言的否定系统进行了细致的描写,指出其否定系统具有复杂性,并对这一复杂性的成因进行了探讨。澳门大学袁毓林教授的《疑问的大伞是怎样撑起来的?》从问答的概念结构出发,探讨了疑问形式的允准与缺省条件。
研讨会分会场现场
除主旨报告以外,本届研讨会还设立了「上古汉语微观句法语义」「方言句法语义」「儿童语言获得」「类型学」「语音音系」等12场分组报告,参会者在分组报告中汇报了55篇相关领域的论文,从跨语言、跨方言、跨学科的视角,对汉语及其他语言的微观现象进行了细颗粒度的描写与分析,充分体现了新描写主义「通过一粒沙子看世界」的研究理念。
闭幕式上,香港中文大学李行德教授进行会议总结,对与会学者的精彩演讲表示感谢,并指出新描写主义在语言学理论与方法学方面具有鲜明特色,有别于其他学术共同体。李行德教授指出,新描写主义将语言视为心智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通过跨语言比较研究,深入探讨语言的个性特征与共性规律。
胡建华教授随后对支持、参与本届研讨会的专家学者表示衷心感谢,并宣布第八届「走向新描写主义」国际研讨会将于2026年10月在北京大学举办,北京大学赵杨教授向各位参会者发出了热情的邀请。闭幕式最后,张洪明院长宣布第七届「走向新描写主义」学术研讨会闭幕,为期两天的研讨会在热烈而友好的氛围中圆满落下帷幕。
「走向新描写主义」研讨会发起于2017年,作为一种实证主义研究路向,新描写主义秉持科学理念,讲究论证逻辑,反对贴标签式的分析和简单举例式的证明,是对中国语言学研究现状的反思,是对五四以来学术传统的继承和发展,并顺应时代对语言学研究提出的新要求。本届会议是「走向新描写主义」研讨会第一次在中国内地以外举办,为海内外学者搭建了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有力推动了新描写主义研究方法在语言学各分支领域的深入应用与创新发展。会议的成功举办进一步扩大了澳门科技大学在语言学与跨学科领域的知誉度和影响力,强化了澳门作为中西方语言文化交流、学术对话枢纽的国际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