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科大國際學院成功舉辦第七屆「走向新描寫主義」國際研討會

2025/09/22


開幕式合影

2025年9月20日至21日,第七屆「走向新描寫主義」國際研討會在澳門科技大學N座成功舉辦。本次會議由澳門科技大學國際學院、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研究中心聯合主辦,香港中文大學語言學及現代語言系、澳門科技大學教育發展中心、「一帶一路」葡西語國家與地區中文師資培訓基地、《澳門科技大學學報》世漢學會國際中文教育研究專欄、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兒童語言發展的行為學和腦機制研究及臨床應用與數據庫建設」、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編輯部、Asian Languages and Linguistics編輯部共同協辦。來自中國內地、香港、澳門及海外的上百名語言學領域的專家、學者、教師、研究生齊聚澳門,共同參與了此次盛會。

會議開幕式由澳門科技大學國際學院院長、教育發展中心總監張洪明講座教授主持,澳門科技大學副校長、研究生院院長龐川教授致歡迎辭。龐川副校長在歡迎辭中指出,澳門科技大學近年來在語言學及相關跨學科領域方面持續重點投入,並取得了突破性發展,搭建了包括中國社會科學院-澳門科技大學語言學聯合實驗室、「一帶一路」葡西語國家與地區中文師資培訓基地、澳門科技大學-北京大學葡西語國家與地區語言文化教育聯合研究中心等多個高水平學術平台。這些平台不僅推動了一系列具有影響力的研究成果產出,有效提升澳門作為國際化城市在語言學研究中的獨特優勢與地位,更為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和粵港澳大灣區語言服務體系建設提供了重要學術支持。龐川副校長強調,本次研討會匯聚全球學者探討新描寫主義前沿議題,不僅能深化語言學理論創新,更將強化澳門在國際語言學研究中的地位,助力澳門建設「以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

龐川副校長致歡迎辭

「走向新描寫主義」論壇發起人、廣東外語外貿大學雲山工作室首席專家、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研究員胡建華教授在隨後的開幕致辭中表示,新描寫主義強調以科學假說驅動語言事實的描寫與刻畫,不應滿足於「所見即所得」的淺層描寫,應倡導通過系統、縝密的理論工具揭示隱性語言規律。胡建華教授援引法國歷史學家呂西安·費弗爾(Lucien Febvre)的觀點,強調問題導向的研究才是推動學術發展的根本動力,並呼籲學者們以開放的思想、跨學科的視角,推動語言學研究的微觀化、精細化和科學化。

胡建華教授致開幕辭

本屆「走向新描寫主義」國際研討會共設14場主旨報告,涵蓋句法語義、語音音系、方言研究、兒童語言習得、國際中文教育等多個領域。北京大學趙楊教授的《微觀研究是國際中文教育學科建設的基礎》強調應圍繞中文和中文教學在微觀層面做大量扎實的研究,從而推動國際中文教育的理論創新。廣東外語外貿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胡建華教授與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楊萌萌副研究員在《<詩經>『終風』的句法語義及其他》中詳細分析了《毛傳》註解用語「終日風」的句法結構和語義,以及詩句「終風且暴」的語義,深入探討了「終」的語義結構、句法範疇及句法特性。北京師範大學周荐教授的《漢語詞彙研究的術語創製與研究觀衍進》討論了術語創制與創新促成的漢語詞彙研究現代化轉型,強調漢語詞彙研究需秉持「熔鑄古今,匯通中西」的視野。香港中文大學潘俊楠教授的《以極簡的自由合併框架觀語言之複雜表象》在最簡方案的理論框架內對相關語言現象進行分析,指出複雜的表象應歸因於界面條件的篩選,而句法推導仍然維持其極簡性。劍橋大學袁博平教授在《『真實目標語』還是『看似目標語』?——基於英語母語者的漢語二語零賓語的研究》中,分享了英語母語者二語漢語平行句零賓語實驗的結果,提出二語中「看似目標語」的表現並不說明學習者掌握了「真正的目標語」,語言教師應深入研究分析二語語料,透過現象看本質。浙江大學吳義成教授的《語感、語料與語法》討論了語感、語料與語法之間的關係,強調語言學工作者應確保語料的準確性,並提出具有解釋力的語言學理論,在對語言事實全面把握的基礎上揭示人類語言的本質。南開大學李兵教授在《SSP與瓦罕語的音節結構》中分享了瓦罕語中音節首尾輔音叢違反響度序列原則(Sonority Sequencing Principle;SSP)的情況,提出音節化在瓦罕語中是語音-音系的接口效應,而SSP的作用域應僅限於音節核音段。華東師範大學張吉生教授的《對漢語普通話連讀變調的重新描寫:驗證漢語音步存在與否》對普通話上聲變調進行了重新描寫,提出普通話的連讀變調域是韻律詞,而非音步,語言事實不能證明漢語存在音系音步。香港中文大學潘海華教授在《形式語義驅動的漢語句法現象研究》中,從形式語義學的視角對話題句、無空位定語從句、驢子句等漢語語言現象進行了分析,探索其語義允准機制,提供了新的觀察視角和研究思路。江蘇師範大學金立鑫教授的《非施格、非賓格與通格的底層邏輯》從語言類型學視角出發,梳理了「非賓格」與「非施格」的概念及相關句法現象,提出從施格配置和語言演化角度審視在賓格框架下難以解釋的現象。日本神戶市外國語大學任鷹教授的《從「新描寫主義」視角看漢語語法教學的「盲區」》,以「是、還、經常」等常用詞為例,探討了如何通過對其用法進行精細描寫來提高漢語語法教學及漢語習得的效果。澳門大學徐杰教授的《獨立論證在決定語言學理論解釋成敗中的關鍵作用》通過分析「反復問句」和「領有名詞提升移位」兩個案例,強調獨立論證是檢驗語言學理論解釋成效的一項重要指標。香港都會大學李寶倫教授在《Negative patterns of modals in Shantou Southern Min dialect: A morpho-semantic account for the modal distinctions》中對汕頭閩南方言的否定系統進行了細緻的描寫,指出其否定系統具有複雜性,並對這一複雜性的成因進行了探討。澳門大學袁毓林教授的《疑問的大傘是怎樣撐起來的?》從問答的概念結構出發,探討了疑問形式的允准與缺省條件。

研討會分會場現場

除主旨報告以外,本屆研討會還設立了「上古漢語微觀句法語義」「方言句法語義」「兒童語言獲得」「類型學」「語音音系」等12場分組報告,參會者在分組報告中匯報了55篇相關領域的論文,從跨語言、跨方言、跨學科的視角,對漢語及其他語言的微觀現象進行了細顆粒度的描寫與分析,充分體現了新描寫主義「通過一粒沙子看世界」的研究理念。

閉幕式上,香港中文大學李行德教授進行會議總結,對與會學者的精彩演講表示感謝,並指出新描寫主義在語言學理論與方法學方面具有鮮明特色,有別於其他學術共同體。李行德教授指出,新描寫主義將語言視為心智的重要組成部分,強調通過跨語言比較研究,深入探討語言的個性特徵與共性規律。

胡建華教授隨後對支持、參與本屆研討會的專家學者表示衷心感謝,並宣布第八屆「走向新描寫主義」國際研討會將於2026年10月在北京大學舉辦,北京大學趙楊教授向各位參會者發出了熱情的邀請。閉幕式最後,張洪明院長宣佈第七屆「走向新描寫主義」學術研討會閉幕,為期兩天的研討會在熱烈而友好的氛圍中圓滿落下帷幕。

「走向新描寫主義」研討會發起於2017年,作為一種實證主義研究路向,新描寫主義秉持科學理念,講究論證邏輯,反對貼標籤式的分析和簡單舉例式的證明,是對中國語言學研究現狀的反思,是對五四以來學術傳統的繼承和發展,並順應時代對語言學研究提出的新要求。本屆會議是「走向新描寫主義」研討會第一次在中國內地以外舉辦,為海內外學者搭建了高水平的學術交流平台,有力推動了新描寫主義研究方法在語言學各分支領域的深入應用與創新發展。會議的成功舉辦進一步擴大了澳門科技大學在語言學與跨學科領域的知譽度和影響力,強化了澳門作為中西方語言文化交流、學術對話樞紐的國際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