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開大學冉啟斌教授主講「應用人工智能技術的語言文化保護與傳承」

2025/11/27

由澳門科技大學教育發展中心與國際學院主辦,中國社會科學院-澳門科技大學語言學聯合實驗室與澳門科技大學語音實驗室協辦的講座「應用人工智能技術的語言文化保護與傳承」於11月21日舉行。本場講座由教育部青年人才項目入選者、南開大學文學院副院長冉啟斌教授主講,國際學院研究生課程主任尤舒翔助理教授主持,吸引了來自各學院的百餘名師生參加。

全體合影

冉啟斌教授現任南開大學語言實驗與計算交叉科學實驗室主任,《南開語言學刊》主編,兼任中國民族語言學會實驗語言學專委會執行主任、漢藏語言文化專委會及語言資源與計算人文專委會副主任委員,中國語言學會語音學分會副主任委員、天津市語言學會會長等,研究領域涵蓋實驗語言學、語言資訊處理與人工智能語言研究,發表論文130餘篇、出版專著6部,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等研究課題10餘項。

冉啟斌教授主講「應用人工智能技術的語言文化保護與傳承」

講座中,冉啟斌教授指出,語言消失與文化斷裂趨勢嚴峻,傳統記錄語言學的庫存式保存難以支撐活化傳承。其團隊提出的「智能保存」全鏈集成方案,以「語音識別(ASR)→機器翻譯(MT)→大型語言模型(LLM)→回譯至目標語→音視頻合成(TTS/視覺生成)」形成閉環,賦予瀕危語言生成與交互能力。面對低資源語言成本高、語料少的瓶頸,冉教授建議以「目標語言—漢語普通話/英語—目標語言」往返翻譯作為人機交互橋樑,降低直接訓練大模型的門檻。

尤舒翔助理教授(左)與冉啟斌教授(右)互贈紀念品並合影留念

在實證展示中,冉教授向在場師生分享了方言語音合成的進展,並重點介紹「滿語智能保存」:構建滿-漢神經機器翻譯、開發ASR與TTS並進行互證,同時結合特定文化知識微調與「數字人」呈現。對於「無文字瀕危語言」與「歷史語音」的技術難題,冉教授提出以國際音標(IPA)為橋接符號體系,推出IPA識別器與IPA-Speak跨語言國際音標合成系統,使IPA充當「替代文字」,顯著提升田野轉寫效率並支撐機器翻譯與LLM接入。現場還進行了粵語合成互動,引發熱烈討論。

最後,冉教授表示,團隊將繼續推廣全鏈方案,促使更多瀕危語言與方言具備語音識別、機器交互與內容生成能力,最終形成具備強大語言能力的高度智能系統與服務型機器人,為語言文化的長效保護與傳承提供可持續的技術支撐。

本次講座拓展了師生對人工智慧與語言文化保護交叉領域的視野,促進了技術與人文的融合,為瀕危語言的智能保存與活化傳承提供了前沿思路與可行路徑。